close

    一般禪修者在修行比較微妙的三解脫門或者五蘊的緣起,五蓋本身,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是~~它都是法念處,但是如果你用思惟的,你會失去當下,那就不是觀,所以是觀照例如蘊(正知)的苦呈現、了知無常、無我(正念)來達到無作、無相、空的受用(正受)!所以沒有把基礎弄好,就不會齊全!不是失去正念(變成思惟)就是失去正知(偏定)不然就是失去正受(變成一種聊天的學問)。

 

    直接用你當下的身心,來認識蘊、入、界、緣起和相關道品比較省事,也比較明白!再來加強實際認識、操作七菩提分五禪支等等!

 

 

 

    所謂純觀行者,是一直只有觀剎那定而已,就是沒有入正禪位(安止禪)!假若因為沒有強而有力的如理思惟,以至在禪修中,會去注意到(觀的意思)其它的性質(也許比較明顯單一現象),但是不會去注意到,它們的相互因緣性、本質、緣起性!所以就會成為偏定的禪法!

 

 

 

    定本身是清楚的安止在所緣上,所以有清楚和安止的特性,除此之外,還有寧靜和專注,適合工作的等的特性,而真正的觀禪是會成就止的功德的,就是說,你的觀如果是正確的,那麼就會有定的相應出現!

 

 

 

    但因為正禪位本身的心一境性太強了,以至於有念頭的分別和細的分別都不能生起,只能單純的認知和記憶而已,所以是未到地、欲界定、觀剎那定、禪間,而不是正位的禪那來做觀禪的工作!

 

 

 

    如理作意還不到正觀的地步,它就是你的心起了邪見、癡見,用正確的佛法來告訴心而已!因為沒有修如理作意,所以在修的時候可能會去注意某個特相或某個受、想、內色、外色等等!而不是去注意到,它們的相互因緣性、本質、緣起性(共相)如果沒有基礎的定力和學問,它是有些困難的,所以讓我們慢慢的談下去吧!先給個概念,以第一觀智,名色分別智為例 執心為我者為例,他就是要觀照心的組成,每個心,心所(另外覺和所覺、識和所識,概念、思考、情緒等等)都是不斷的在改變,都是依其它的因緣()而存在,不斷的在身心中去觀照去確認,終於打破無始來的邪見(根本的錯覺以蘊為我,以某蘊為我,或蘊中有我,蘊外中有我,我中有蘊),心不是我,心外也沒有我!唯有名法和色法在運作的強大勝解、明悟(觀智)就產生了!第二智是了知身心如何互相影響!當然也可以包含外在的東西!

 

 

 

    當然了,對原始佛教的行者是否一定要照十六觀智的方式呢?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十結的方式啦!

 

 

 

    不過以上面的例子,再說下去,真正的觀,最怕什麼,十種觀的染嗎?其實不是,還有更大的問題,是自我欺騙(這個以後再談吧!)

 

 

 

    首先,在定學上(為了能平靜、專注、細心、明亮的觀照所緣的本質就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緣起性依他起,缘生變異)你必需確認你的心,是正確的訓練,不是沈滯,不是細昏沈,不是神經衰弱的振奮,不是有分心(它們和定都長的蠻像的,也常出現),對於五禪支的性質和作用和實際操作要有一定的認識!

 

   

 

    如果你沒有正確的定但因長時間禪觀(要長時間比較明顯,修行太急猛也會出現,三果可是無間斷禪觀啊),不是會引起交感神經太過抗奮(定失去平衡了)腦神經衰弱,睡不好,睡不著,疲勞、腦壓升高等問題!就是會跟不上心的速度,讓你不能觀照當下發生什麼事情,其它細昏沈等也是會引起其它的問題!(還蠻多的)

 

 

 

    有了這樣的定做為基礎,你就可以把觀照放在心的組成、依他起的性質或者是無常性等(目標會變的清晰,也跟的上心的速度),而不是停留在某個相上(如身上某處、某個觀念、某個感受……),你是看到流動的所緣,當然正知也要帶上(所謂正思惟的訓練,才能在觀的當下知道你要觀的對象和其要觀的特質,並且不被先天感官的錯覺所影響),如果正確的修,那正受,就會隨著出現(那個時候煩惱就會少很多了),之後當然就是觀智了!

 

 

 

    下次再來寫篇專論禪病和修觀的實際操作實例好了!

 

 

 

    道次第是我們行者的根本了,像羯臘磨經所說,不要因為是經典、導師所說、傳說、多人傳誦、傳統等等,你就相信,你當好好的試驗、檢驗,當它與事實是一致的,並且對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益的,你才信受奉行!沙度!

 

 

 

故說,不了解自己的人,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佛法,同時我們在此

邀約同參善知識,一起研究、互動、探討法義與實際修行經驗分享

 

 

 

     緣起正觀鹿野苑  合十

 

祝願 佈施 善業 菩提 資糧 得證 涅槃

 

 文章歡迎轉貼,請註明出處並附上連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nuttaro 的頭像
    Anuttaro

    缘起正觀鹿野苑

    Anutta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